​无问对错 ,只关视角

时间:2024-05-08浏览:16

《尼采遗稿》中写道:这世界没有真相,只有视角。初遇时不解,再悟已成文中人。

小时候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,总喜欢予主角无理由的偏爱,以武断的自信,自以为是的态度,将自己总结出的一套价值标准强加到配角身上,对其进行价值审判。最后将他们贬至道德最底层,遭受无故的“牢狱之灾”。而我们评判的准则却是以对主角是否有利。

于主角有益,则为对;阻碍主角的成功之路,则为错。对错之别就这样被我们草草定义,配角也就这样被我们下了罪恶至极的判决书。可惜,我们所认为的,未必是戏中人愿意承受的。我们难以理解戏中人的无奈与心酸,固执己见,归结成配角的错误。或许,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琐碎乏味,以己之身处尔之地,方能悟得戏中人的所作所为。

那时的我们无比天真,幻想自己拥有万众瞩目的人生,又或者出众的故事,可惜,生活的一地鸡毛令我们几近疯狂,我们沦为平庸,泯于芸芸众生,我们,成为了曾经不被自己看好的配角。成为配角后,我们,感同身受,曾被忽视的心酸无奈,以另一种方式转换到我们自己身上。我们,成为了文中人,在品尝生活的滋味后有了新的感悟:“上帝已经明目张胆的不公平,凡人更要保留偏执的权利。”

八月长安曾说“总有些人没资格享受风花雪月的轰轰烈烈,那就市侩到底。”《西游记》里的三打白骨精这一情节令人印象深刻,是因为唐僧师徒四人吗?不,恰恰是白骨精。白骨精为吃唐僧肉,三次先后变化为村姑、老妪、老翁,而突出唐僧的痴贪嗔。在这一情节里,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同情孙悟空,痛恨白骨精,把白骨精视作导致孙悟空与唐僧关系破裂的根源,但她其实只是导火索。可为何我们不换个视角看看呢?从白骨精的视角看,她的一生是极为励志的。身为僵尸,在没有仙佛指点和资源加持下,靠自身努力修得人形。因为听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,便冒生命危险前去抢夺,尽管经历了两次失败,仍不甘放弃。这股向阳而生的劲儿,同我们这群在劳碌生活里奔波的人儿又有什么区别呢?因为没有主角的特权,所以作为一个配角,只有为自己奋力一搏,飞蛾扑火般,旁观者的不解与谩骂也无法阻挡我们渴求成功的脚步。

而配角又到底是什么呢?难道只能是一辈子的“绿叶”?难道只能边缘化吗?非也。“配”由“酉”和“己”组成,即为成熟的自己。所以,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便是学会成为配角的成程,成为社会的配角,自己人生的主角。“宛瑜文学”曾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潮,许多女孩子从当初的质疑,到后来的理解,到现在的成为。如果从宛瑜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自己,那我们虽是配角,但依旧能活出自己的风采。当我们告别了饭桌上觥筹交错,告别了在领导面前的谨小慎微,告别了身为社会配角的自己,便在自己的人生里恣意洒脱,追求所爱。

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相,人为定义的标准也不足以评判。站在不同角色的视角看世界,又是一番滋味。主角的人生固然精彩,但配角也能活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,追求心向往之的远方。所以,无问对错,只关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