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读书方法

作者:卿晗 来源:人文学院 发布时间:2019-10-09 浏览次数:543

    对我而言,读书是贯穿我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活动。任何一项活动做熟练了,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经验和方法,读书自然不例外。我不敢保证自己的方法适用于每个人,但至少,这些方法可以为他人提供一点有益的提示。

    有时间、有精力、有心境读书,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。就像张潮在《幽梦影》里说的:“有工夫读书,谓之福。有力量济人,谓之福。有学问著述,谓之福。”刚入学时察觉不到这一点,常常抱怨为什么有这么多书要读。随着学业的深入,当我每日为琐事而忙碌的时候,才意识到,读书可以使人获得一种额外的满足感。

    事物总有矛盾的两面,读书是幸福的事,同时,读书也是艰难的事。若非这样,古往今来又怎么会产生那么多“劝学文”呢?正因为读书是苦乐相生的活动,有挑战性,但也非高不可攀——不像勘测黑洞那么难。所以,我认为读书是好玩的。好玩的事就值得分享,以下结合过往的经验,说说我的“玩法”。

    第一,读书要会给自己开书单,读自己喜欢的书。

    世界上的书单只有两种:一种是自己的书单,另一种是别人的书单。新媒体时代,只要稍加留意,就可以获得很多。但别人的书单始终是别人的,不容易做到“对症下药”,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。这样,就要求我们学会给自己开书单。那么,自己的书单如何开?我的方法是“顺藤摸瓜”。当我们读到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后,不妨深入了解这位作家的其它作品,它们通常会有相同或相近的风格。另外,一些经典的书系也值得关注,这些书系一般都经过图书编辑的筛选,而后重新集结,往往着眼于相关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。这样,可以省去检索、辨别之烦。

    第二,读书要广储多备,也要专精一隅。

    世界上的书是取之不尽的,但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。那么,我们要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,通过读书最大程度增长自己的见识呢?除了认真读书以外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“有的放矢”。对任何人而言,根据自己的需求,可以将世界上的书分成两类:一类是有必要读的,一类是没有必要读的。在有必要读的一类里,又可分成两类:一类是备读的,一类是备查的。在备读的一类里,还可以分成两类:一类是需要精读的,一类是粗读即可的。分出等级,不是就书本身而言,而是就读书人的需求来说的。用备查的书和粗读的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,用精读的书来提升自己的功力,将广泛性和专业性结合起来。

    第三,读书要选择合适的媒介,尤其是纸质书。

    信息技术革命,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。电子书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,电子阅读器价格越来越便宜,电子书种类也越来越丰富——眼看着,沉湎书海似乎变得唾手可得。可是,那些太过容易获得的东西,常常得不到人们的重视。于是,读书变成走马观花的活动,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跳过那个潜心思考的过程。在我看来,读书就得坐下踏踏实实读,不能三心二意,而纸质书恰好适应了这种需求——一边阅读一边思考。过去说,买书不如借书,借书不如抄书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那种紧张的阅读,需要调动全部的精气神,使人保持格外的专注。

    第四,读书要多思多辨,不要轻信盲从。

    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怠。”我前面就说,读书是件艰难的事,因为我们不仅要学会阅读,而且还要学会思考、学会辨别。书是人思维的产物,也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。既是如此,就不可避免会带有偏见和误解。所以,我们在阅读思考时,要学会“扪毛辨骨”,回归作者所处的立场,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?这样写是否符合当代价值?中国文化认为,万事万物皆有两端,阴阳、虚实、正反、表里等等都须涵盖,才是完整的整体。我们读书,必要注意在表面之下,隐而不显的那一面又是什么?只有两面都理解,才能更明白作者所言究竟为何。

责编:

编审:曾益